一七四、伤寒,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鞭服泻心汤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;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,复利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伤寒服药之后下利不止,胃里面胀满,可以服用泻心汤。之后医生误以为里面还有东西堵到,再用其它药去攻下,结果又造成下利不止,医生用理中汤治疗(理中汤由白术、干姜、人参、炙甘草组成,是恢复肠胃功能的方剂)。服用理中汤之后,下利越来越严重。原因是理中汤是理中焦的虚,被攻下了以后是下焦虚掉,所以此时服用理中汤没有疗效,需要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。如果服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之后还是下利不止,当利其小便。这是伤寒金匮里治疗下利的原则:治疗下利的时候,处方下去不能止利,需要把大肠小肠里面的水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来,这样就可以止利。在临床上,包括霍乱、痢疾的上吐下泻、下利不止等症状,都可以通过利小便把利止掉。利小便最常用的药物是猪苓、泽泻,所以常常可以把猪苓、泽泻加到止利的方剂里。下利很严重的时候,先用赤石脂禹余粮,这两味药是涩剂。禹余粮很少,可用黄土炒白术代替,止利的时候常用炒赤石脂,可以把二者加到止利的方剂里使用。下利时常会伴有便血的症状,临床上看只有血和便混合,才是大肠发炎的下利。先便后血是外痔,先血后便是内痔。治疗痔疮和肠炎下利的处方是不同的。治疗肠炎下利有很多常用的穴位:天枢、中脘、关元、肠关、合谷、曲池、大肠俞等。也有利水(通利小便)的穴位:水道、水分、关元、中极、阴陵泉等。实践中可灵活搭配。一七五、伤寒八九日,吐下后,虚烦,心下痞鞭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复发汗,脉甚微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伤寒八九日后,病人有吐下以后虚烦的症状。肠胃里面的食物是气血津液的源头,吐下之后,血液的源头受伤,病人会虚烦。胃里面的津液不足,病人会有心下痞鞭的症状,病人胃里面有硬硬的感觉,按压胃部,里面有硬块,就是有东西堵到;压起来很柔软,还有痞鞭的感觉是因为胃壁粘到一起。“胁下痛、气上冲咽喉”,胃气本来应该下降的,呕吐之后,胃气会往上走,胃里面又空虚,胃气就往上冲到咽喉。病人眩冒头昏,是因为吐下之后气血津液都受到损伤,此时应该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眩冒的症状。如果在这种状况下,还去发汗,会使血液中的水分更少,血里面的水一旦达到量不足的程度,病人就会有高热的现象,病人的脉会非常微弱。病人“经脉动惕,津液不足,不足以养筋,久而成痿”,小朋友初期的发烧感冒处理不好,就可能形成小儿麻痹。《黄帝内经》曰:诸痿取阳明。所有痿证、肌肉痿缩、痿靡无力、小儿麻痹的起源就在这里,治疗时要独取阳明。一七六、伤寒,发汗,若吐,若下,解后心下痞鞭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汤主之。“伤寒,发汗,若吐,若下,解后心下痞鞭,噫气不除者”的意思是病人的伤寒经过治疗之后,只有噫气(打嗝)不除的症状时,用旋复代赭石汤治疗。临床中常见的胃酸逆流、烧心的症状,都是旋覆代赭石汤的治证范围。《餐英馆治疗杂话》曰:治反胃噫气,气逆不降者,有神效,谓已用生姜泻心汤而噫气不除者,为虚气之逆,宜用此方镇压之意。旋覆代赭石汤就是经方里面镇逆用的,病人恶心反胃的感觉很强,光靠半夏泻心汤不能止呕的时候,就需要用旋覆代赭石汤治疗。旋覆花三两,代赭石一两,生姜五两切,人参二两,大枣十二枚擘,甘草三两炙,半夏半斤洗,右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寒实结胸为脓胸或肺脓疡,用三物小白散治疗;结胸证为心下鞭满而痛;痞则按之不鞭(硬)而濡(软)。如心下痞鞭满,引胁下痛,呕即短气,汗不出恶寒者,为胸膜间有水毒,用十枣汤治疗。结胸则用大小陷胸汤治疗。心下痞则用泻心汤治疗。误下而邪陷下焦者,宜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。误犯吐下,重则成痿,轻则以旋覆代赭汤治疗。温馨提示: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用药请遵医嘱。
本文为原创,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